top of page
搜尋

癌症策略關注組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書

作家相片: Admin CSCGAdmin CSCG

癌症策略關注組(關注組)是一個由醫療專業人員、病友及關注本地癌症及罕見疾病防治政策的民間人士組成的組織,一直致力推動香港的癌症及罕見疾病防治工作,確保病人能夠以合理的費用使用最有效的醫療手段,以及推動各種癌症及罕見疾病的及早識別以至預防。


過去多年,關注組一直倡議政府當局就不同的癌症和罕見疾病的防治投放資源,包括引入市場上較新及療效更顯著的藥物。關注組瞭解特區政府近年面臨巨額財政赤字,要求當局無上境地加強資源投放未必是現階段最合適的政策方向。因此,關注組建議政府當局在新財政年度盡可能把有限資源靈活調撥,並更廣泛地引入公私營合作模式以節省公營醫療系統的行政成本,提升資源運用效益。


本建議書旨在於不同的病症範疇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闡明政府當局應優先投放資源之領域及如何加強運用私營醫療系統的服務空間。

 

1.     乳癌篩查

乳癌一直是最常見的香港女性癌症。2021年的乳癌新症數目為5,565例,佔該年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28.6%。2022年乳癌死亡個案更達792例,超越大腸癌成為香港癌症的第二號殺手。由2002年至2022年二十年間香港錄得的癌症當中亦以乳癌佔最多。相關統計數字再次肯定乳癌是一個值得當局關注的公共醫療議題,有效的乳癌早期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

 

當局於2021年9月推出乳癌篩查先導計劃,至2024年10月合共有10,113名婦女曾接受乳房造影檢查,以合資格參與計劃的人口計算,篩查率約為0.61%,相較台灣的40%、南韓的64.8%以及美國的15%,香港遠遠落後,而隨著這些地區持續加強全民乳癌篩查,香港與它們在乳癌防治路上的差距正逐步擴大。

 

醫務衞生局最新數字顯示,乳癌患者在確診後接受首次治療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由2021-22年的39天增至2023-24年的43天。此情況突顯社會對治療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若婦女能定期進行篩查,將有助減少個案或減少晚期個案,紓緩對治療服務需求的壓力。

 

關注組相信利用X光造影檢查偵測乳癌可降低醫療費用。香港乳癌基金會的研究顯示,經此模式發現乳癌能降低患者10年整體死亡率;與自我檢測相比,每名使用乳房X光造影的患者平均治療費用下降28.4%,主要由於確診時乳癌期數下降及治療方案強度較低。長遠而言,在十萬名40歲人口中利用X光造影以偵測乳癌,可節省7.7億元總治療費。

 

香港婦女普遍忽略定期進行乳房造影檢查的重要性。根據香港乳癌資料庫的報告,年屆40或以上病人之中,66.7%之前從未接受過有關檢查,定期接受檢查的病人僅有約兩成;低學歷及低收入的婦女更傾向忽略定期乳房造影檢查,形成該群組較大機會出現晚期乳癌。政府當局應該積極採取更多措施予以回應。

 

行政長官於2024年的《施政報告》中表示會推行下一階段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政策取向維持「風險為本」,未提及採取更有效的全民篩查策略。關注組認為,「風險為本」與「全民篩查」並非對立,先導計劃錄得高偵測率,顯示篩查具確切成效。關注組相信篩查計劃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建議政府當局:

 

a)    將計劃延伸至40至69歲平均風險婦女,並將中至高風險女性納入計劃範圍,以提升香港乳癌篩查率,拉近本港與其他地區的距離 

b)    檢視第一階段先導計劃的風險評估、檢查、轉介及跟進等流程,並作出改善,包括參考其他癌症例如大腸癌篩查的經驗以加強乳癌篩查的宣傳力度,例如設一站式網上平台,幫助婦女搜索風險評估及後續檢查的相關資訊,以鼓勵她們定期進行檢查,並提高其乳房健康意識

c)    加強公私營合作,擴大風險評估及篩查的服務網絡,除地區公共服務單位外,應納入更多私家診所及造影中心,方便婦女接受篩查,事實上業界一向支持加強乳癌篩查計劃,亦已準備就緒

 

2.    肺癌防治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肺癌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率最高的癌症。在2022年共有5,707宗新症及3,782宗死亡個案,因此肺癌防治工作十分重要,有見及此,行政長官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已表明會落實肺癌的篩查計劃。

 

事實上任何人士皆有機會患上肺癌,儘管吸煙是患上肺癌的重要因素,但非吸煙人士也有可能患上肺癌。近年愈來愈多肺癌個案與吸煙無關,其中特別以非小細胞肺癌中常見的肺腺癌類別,大部分均為帶有基因突變的肺癌個案,例如由ALK及EGFR基因突變引起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較常是年輕、亞洲人種、非吸煙者。因此政府應審慎考慮篩查的必要性,及早識別出肺癌患者,增加治癒率及降低整體疾病死亡率。

 

目前肺部 X 光檢查 (CXR)、痰液檢查、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 (LDCT)均為主流肺癌的篩查手段,其中香港大學亦正就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的適用群組、準確性、整體成本效益等進行本地研究,以釐訂普及性篩查的有效基礎,關注組對此表示歡迎,期望政府當局能密切留意並跟進有關研究的結果。

 

此外,關注組留意到隨著篩查技術提升,現時不少肺癌患者可於早期確診,卻又面臨公立醫院肺癌腫瘤切除手術輪候期冗長、相關外科醫生人手緊拙的情況,導致許多患者的治療程序受礙,白白錯失治療黃金期,甚至面對肺癌惡化的風險,情況很不理想。

 

有見及此,關注組建議政府當局:

a)    為回應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的建議,考慮參考「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的做法,採取公私營合作的模式,關注組建議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更新肺癌指引,為肺癌高風險人群進行低劑量電腦掃描,高風險人群可用年齡、家族史、吸煙史、慢阻肺病病史作評估。為具風險群組(例如:吸煙與否、特定生活習慣、有家族史)每2年進行1次肺癌篩查,及早識別患者並提供適切治療。 推動肺癌篩查一方面可減少晚期肺癌個人及公營負擔支出,亦可聯動香港基層醫療發展,由治療引導到及早預防及及早發現。

b)    為醫管局提供額外資源,培訓或對外招聘具經驗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並利用公私營合作模式,以縮短肺癌腫瘤切除手術的輪候時間,確保肺癌患者在「篩查、確診、手術、術前及術後」所有治療流程期間能夠有序進行,提升最終治療效果。

 

3.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在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癌症發病及死亡數排行第九位,近年確診個案更呈上升趨勢。有研究指,定期進行子宮頸檢查的女士,患癌風險可降低超過九成。在2021年,世界衞生組織 (WHO) 已經建議以HPV DNA檢測作為預防子宮頸癌的首選篩查方法。這方法可分辨出高風險HPV病毒,以及檢驗出更多高級別的病變。

 

政府亦因應子宮頸癌的嚴重性,早前推出全新子宮頸癌篩查服務,當中30至64歲婦女會採用HPV DNA檢測作為主要篩查子宮頸癌的方法,而25至29歲的婦女則會接受子宮抹片檢查。然而,子宮頸篩查的普及率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當中 HPV DNA檢測的優點在宣傳訊息中未有太大強調.

同時,除宣傳外,善用公營醫療系統內的篩查服務名額也是重要一環。目前衞生署轄下母嬰健康院及婦女健康中心以低廉的費用預約子宮頸篩查服務,為提升市民的參與率,關注組建議政府當局:

 

a)    繼續現時的宣傳力度,並加強宣傳 HPV DNA檢測的優點,鼓勵更多婦女接受子宮頸篩查。

b)    探討不同的機會,利用地區康健中心等平台作為資訊樞紐,提升公眾意識,鼓勵女性參與HPV篩檢並善用衞生署轄下的渠道(如:母嬰健康院及婦女健康中心),同時檢視婦女健康中心其提供服務的時間,讓更多婦女,特別是需要長時間工作的基層婦女在工餘時間前往中心參與篩查,以提升公共資源運用的效果和效率。

 

4.     讓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成果落地 造福本地市民

中央就「十四五」 規劃確立香港為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心,當中包括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本地兩間醫學院在不同的國際臨床研究成績驕人,但好像一些創新癌症療法(如有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共同參與研究用作治療肝細胞癌的免疫治療法)未能被醫院管理局納入藥物名冊作臨床使用。


舉例肝癌是香港前三大致命癌症之一, 而肝細胞癌是最常見的肝癌。根據醫學文獻,肝細胞癌患者的五年存活期低於22%。因此,社會迫切需要引入有效的藥物,以延長患者的存活率並提升生活質素。當中曲美木單抗(Tremelimumab) 與度伐人單抗(Durvalumab)的臨床研究已在港各醫院完成,結果顯示此療法對亞洲人種具有顯著效果,能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率,並減少患者的藥物注射次數次數,大幅提升生活素質,減輕醫院人手壓力; 亦毋需進行額外檢查, 讓病人能盡早接受藥物治療。目前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及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也已將此雙重免疫治療藥物列為一線肝細胞癌治療指引。另外,曲美木單抗(Tremelimumab) 早已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臨床急需進口港澳藥品”獲批, 好讓往返兩地香港大灣區病人能在大灣區醫院得到治療。反之,香港仍未把藥物納入藥物名冊。


具體而言,關注組建議政府當局:

a)    盡快把曲美木單抗(Tremelimumab) 與度伐人單抗(Durvalumab)納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及安全網資助病人作肝細胞癌治療之臨床使用,讓病人得到更適切的治療。

b)    把本港科研界有份參與研究之治療方案成為其中一個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的考慮指標,肯定本地科研人員的貢獻與付出,並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外機構投入資源在本地科研之中。

 

5.    膽管癌治療支援

膽管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癌症,主要發生在膽管系統。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2017至21年的每年平均病發人數為480宗,近年來的發病率有所上升。由於其症狀通常在晚期才顯現,早期診斷極為困難,因此治療方案成為關鍵。


近年來,香港在膽管癌治療方面取得了一些顯著的進展。尤其是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的應用,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免疫治療是目前膽管癌治療研究的前沿,其中特別以度伐人單抗(Durvalumab)加化療的合併治療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在擁有香港學者共同參與以亞洲人為主的臨床試驗中,度伐人單抗已顯示出對膽管癌有效的治療潛力,12個月以上的生存率增加了11%,顯示了其顯著的有效性,還改善了生活質量。英國(國家臨床醫學卓越研究院NICE)及澳洲藥物福利計劃(PBS)亦已把此治療為一線藥物使用。


具體而言,關注組建議政府當局盡快把度伐人單抗(Durvalumab)加化療的合併治療納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及安全網資助病人作膽管癌治療之臨床使用,讓更多患者受益,提升他們的生存機會和生活質數,確保每一位患者都能獲得應有的關注和治療。

 

6.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治療

目前醫院管理局已透過藥物安全網資助三款脊髓肌肉萎縮症藥物,惟在適應症上均設有病類及年齡限制,與內地及國際多國建議全年齡、全類型患者適用的用藥指引有明顯落差(基因治療除外),其中以諾西納生(Nusinersen)的限制最大。此舉導致現時本港大部分SMA三型成年患者無法取得相關藥物治療,他們由藥物2018年在港上市苦等至今,歷經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部分患者更已撒手人寰,令人悲痛婉惜。

 

關注組對於局方去年回應立法會議員質詢時,仍然表示諾西納生(Nusinersen)及利司撲蘭(Risdiplam)在成年患者身上的實證數據不足的理由感到憤怒及遺憾。近年內地及國際間多個醫療團隊均對SMA三型患者(成年患者)實際應用諾西那生或利司撲蘭進行治療,並已熟稔相關治療技術,他們對治療產生的顯著療效普遍表示認同或支持。

 

關注組要求局方尊重真實世界數據,盡快擴大相關藥物適應症範圍至所有SMA患者,為目前亟待治療的脊髓肌肉萎縮症成年患者提供適切治療及藥物資助。

 

7.    推動「自願醫保2.0」,設立重大疾病風險池鼓勵全民投保

本港重大疾病患者(如癌症及罕見病患者)大多仰賴公立醫院服務,而在選擇使用較佳治療效果的新型藥物時往往構成沉重經濟負擔,很容易出現「因病致貧」情況,而目前藥物安全網「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的援助範圍仍有一定局限,對中產家庭的幫助相對較少,更惶論面對人口老化及醫療需求急遽攀升,上述兩大基金已面臨相當的財政壓力,長遠或致引入新型藥物的步伐停濟難前。

 

關注組非常贊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去年提出的建議,即引入保險制度以更好照顧重症病人,為治療費用「封頂」,杜絕「因病致貧」的悲劇。因此期望政府能藉此契機,優化「自願醫保計劃」並推出「自願醫保計劃2.0」,設立重大疾病風險池及提升保障範疇,以擴大引入不同癌症和罕見疾病先進藥物(如CAR-T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並提升整體補助維度,鼓勵全港市民參保,長遠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關注組建議當局可參考「深圳惠民保」等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模式,首階段可由政府先為重大疾病風險池進行一定注資,並允許市民優先使用強積金供款投保,同時亦可考慮進一步提供稅務寬減作投保誘因。常言道「健康無價」,考慮到香港市民的收入中位數較高,相信政府及相關承辦業者會有調整保費上限的空間,從而優化免賠額以至可報銷項目,實現「與民攜手、保健安康」的醫療願景。


8.    優化醫療融資

可持續發展的醫療融資對醫療體制非常重要,過往過分倚賴政府注資未必適用於多變及日新月異的醫療發展及疾病治療手段。現時有不同的癌症治療藥物 ,讓患者的壽命比以往更長; 癌症已成為一種慢性病,應對癌症關注組建議引入多層次醫療融資計劃,不再只限於「公營」及「私營」的概念。建議政府為每位確診癌症病人墊底支付每月一萬元治療費用,另有購買癌症保險的市民亦可索償,再加上病人自費若干。多層次醫療融資使病人有更多選擇,不再停留於能負擔與不能負擔的二維情況。

 

9.    發展醫療科研 加強臨床研究 引入創新藥物

香港有世界級的大學及臨床研究設施,如何吸引世界各地科研公司把項目引進香港尤其重要,關注組建議有在香港進行臨床研究的藥物及器械項目,可優先引進醫院管理局臨床服務內,使其能惠及香港市民,並提供誘因與醫療科技公司落戶香港及增加投資。

 

 

癌症策略關注組

2025年2月

 
 
 

Comments


Room 609, 4/F, Lee Garden 3, 1 Sunning Road, Causeway Bay, Hong Kong, China.

中國香港銅鑼灣新寧道1號利園3期4樓609室

3611 9329

©2023 by Cancer Strategy Concern Group 癌症策略關注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