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Admin CSCG

癌症策略關注組就《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之建議

癌症策略關注組是由一批關注香港不同癌症防治,來自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和社會大眾組成的民間組織,近年來一直致力倡議透過政府當局、公共機構及私營界別的跨界合作,完善香港的癌症及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盼望既能減少香港癌症病人的數目,以及提升相關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質素。為此,本關注組特撰寫此建議書,就2024/25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提出意見,盼望政府當局在進行資源分配的預算時,能更積極關注癌症病人及重大疾病患者的需要。

 

根據醫院管理局最新發表的統計數字,2020年整體的癌症發病數字為34,179宗,較2015年的30,318宗上升了超過一成,顯示我們需要投放更多資源在癌症的預防工作之上。同期,香港癌症的整體死亡數字則維持在14,000多宗,並沒有顯著下降的趨勢,說明我們仍然需要更努力地進行癌症的治療工作,運用最尖端的科技和最有效的藥物,進一步提升癌症病人的存活機會和生活質素。以下本關注組將就不同方面的癌症防治工作提出具體和針對性的意見。

 

1. 乳癌防治工作

乳癌自1994年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每年新症人數約五千宗,更有年輕化趨勢。我們關注組也在去年七月中與香港乳癌基金會及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合舉過一場乳癌防治策略圓桌會議,收集不同持分者的見解,並向局方提交相關摘要,為本港乳癌防治和婦女健康出一份力。然而預計會在去年底公布的新一階段乳癌篩查先導計劃仍未有相關細節,情況令人憂心。

 

政府推出乳癌篩查先導計劃至今兩年多,截至去年三月底,只有19,300人接受乳癌風險評估,與最初預期兩年有48,000人參與出現巨大落差;而當中只有不足六千人獲轉介進行乳房X光造影篩查。不少婦女指根本不知道政府有乳癌篩查服務,甚至未聽過負責執行該計劃的婦女健康中心,反映計劃宣傳嚴重不足,加上市民對篩查意識薄弱,不禁令人擔心第二階段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的成效。


除了乳癌篩查計劃,現時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並未包括乳房X光造影檢查,令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人士要輪候數月才能作診斷,耽誤病情發展未能及時治療,增加後續治療負擔。篩查人手方面,現時放射技師的培訓中未有要求他們進行針對乳房X光造影的訓練,使這項專業人手不足。

 

乳癌防治規劃是一項長線任務,乳癌基金會在去年9月曾發表一項研究,推算本港所有婦女若在40歲開始定期以乳房X光造影檢查偵測乳癌,將可節省7.7億港元的醫療開支。在庫房資源有限、財政營餘赤字的情況下,政府更應做好成本效益估算,確保資源運用得宜,而且能在長遠提升市民健康下減少公營醫療開支,並非只看短期效果。


我們希望在新一份預算案看到政府積極應對的決心,以下是關注組作出的建議:

·       調配上階段先導計劃剩餘的資源至新階段計劃,擴大資助乳房X光造影篩查配

·       重新審視中度及高度乳癌風險分類的定義,降低令更多乳癌中至高度風險的女士也能夠受惠,及早發現和治療。

·       增撥資源加大即將推出的三年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的宣傳力度,如大腸癌篩查般以一系列廣告作推廣,並配合地區康健中心作教育活動,增加公眾對定期乳癌篩查的認知。

·       將乳房造影檢查放進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縮減公院的輪候時間,令病人得到更適切的跟進。

·       加強現有放射技師關於乳房X光造影的訓練,長遠加大培訓放射技師的資助學額,加快進度引入海外非本地培訓的放射技師,以確保放射診斷的醫療人手充足。

·       長遠而言,局方應著手研究實施更合乎經濟效益的全民乳癌篩查,以確保庫房資源運用得宜。

 

2. 肺癌防治工作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肺癌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率最高的癌症。在2020年共有5422宗新症及3910宗死亡個案,因此肺癌防治工作十分重要,惟截至2023年6月,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小組」仍未就無症狀一般風險以及高風險群組作出確切的篩查建議,只強調戒煙為防控肺癌的有效手段,做法較不少國家及地區落後。

 

事實上任何人士皆有機會患上肺癌,儘管吸煙是患上肺癌的重要因素,但非吸煙人士也有可能患上肺癌。近年愈來愈多肺癌個案與吸煙無關,其中特別以非小細胞肺癌中常見的肺腺癌類別,大部分均為帶有基因突變的肺癌個案,例如由ALK及EGFR基因突變引起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較常是年輕、亞洲人種、非吸煙者。因此政府應審慎考慮篩查的必要性,及早識別出肺癌患者,增加治癒率及降低整體疾病死亡率。

 

目前肺部 X 光檢查 (CXR)、痰液檢查、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 (LDCT)均為主流肺癌的篩查手段,其中香港大學亦正就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的適用群組、準確性、整體成本效益等進行本地研究,以釐訂普及性篩查的有效基礎,關注組對此表示歡迎。

 

此外,關注組留意到隨著篩查技術提升,現時不少肺癌患者可於早期確診,卻又面臨公立醫院肺癌腫瘤切除手術輪候期冗長、相關外科醫生人手緊拙的情況,導致許多患者的治療程序受礙,白白錯失治療黃金期,甚至面對肺癌惡化的風險,情況很不理想。

 

有見及此,關注組建議政府當局:

·       增撥資源、加快研究普及性肺癌篩查先導計劃的可行性,長遠考慮採取公私營合作的模式,為具風險群組(例如:吸煙與否、特定生活習慣、有家族史)每2年進行1次肺癌篩查,及早識別患者並提供適切治療。

·       為醫管局提供額外資源,培訓或對外招聘具經驗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並利用公私營合作模式,以縮短肺癌腫瘤切除手術的輪候時間,確保肺癌患者在「篩查、確診、手術、術前及術後」所有治療流程期間能夠有序進行,提升最終治療效果。


3. 肝癌防治工作


根據2021年的最新數據,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新症個案為1771宗(佔已申報新癌症個案4.6%),但其死亡率則以1447宗高踞第3名(佔已申報致命癌症個案11.9%),此數據反差證明肝癌患者死亡率高,值得政府高度關注警惕。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在《2021年香港癌症統計概覽》中亦表示肝癌新症中43%為中晚期患者,情況同樣令人憂慮。

 

近年醫學界研發了不少針對肝癌的新治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為肝癌患者帶來希望,但提升康復率的最大關鍵仍然是「早確診、早治療」,即提升飾查及監控力度,同時增加普羅市民對肝癌徵兆、以及自身風險水平的認知。根據香港大學2019年的一份研究顯示,本港肝癌患者中約80%為乙肝病毒帶菌者。由於不少乙肝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病徵,若在缺乏定期跟進監察和及早治療下,當中約25%個案有機會惡化為肝硬化甚至肝癌。該研究亦指出香港乙型肝炎未確診率高達48%,情況屬不理想。由此可見,成功預防及控制肝癌的其中一個關鍵是必須推動普及性乙型肝炎飾查計劃,並向乙肝帶菌者提供適切治療及肝癌監察追蹤服務,減低惡化風險之餘,亦可以盡早診斷出早期肝癌患者,提高治癒率及抑止肝癌患者死亡率。

 

雖然由醫衞局推行的《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已執行近4年時間,但由於計劃本身並無提出普及性乙型肝炎篩查計劃及後續肝癌監察追蹤措施等內容,導致本港社會目前仍然潛藏數以萬計乙型肝炎帶菌者,為防控肝癌帶來重大隱患。而正因《行動計劃》已屆檢討階段,理應重新審視計劃願景,採取果斷手段以實現世界衞生組織「在2030年前消除病毒性肝炎對公共衞生的重大威脅」的一大目標。

 

具體而言,關注組建議政府當局:

·       參考國際(例如:台灣或日本)採用的普及性乙肝篩查模式,增撥資源為1986年前出生的香港市民進行最少一次乙肝篩查,以大幅提升乙肝確診率,抓出隱性乙肝患者。

·       增撥資源以提升已確診乙肝患者的肝癌監察服務,在沿用甲胎蛋白生物標記檢測(AFP)和肝臟影像超聲波檢查(US)外,加入異常凝血酶原生物標記檢測(PIVKA-II)技術,以修補因醫管局目前超聲波檢查服務量不足所造成的延誤確診個案。

·       積極考慮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為有需要的肝癌病提供及時的食胃道十二指腸鏡檢查(俗稱「腸胃鏡」)檢查,縮短目前服務面臨的長輪候時間,務求儘早發現及治療病人消化道出血的問題,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出現嚴重併發症並按病人實際健康狀況作出適切治療建議。

 

4. 為關愛基金持續開源,擴大醫療藥品適應症範圍並提供資助​

 

關愛基金自2011年成立至今,一直透過政府注資及各界捐款運作,截至2023年11月基金結餘約為113.08億元,扣除尚未執行的計劃款項只剩餘約80億元,令人憂慮基金的長遠持續性。關注組認為面對社會的各種新挑戰,以至配合政府推出的政策思維,例如:透過尖端醫療保障市民健康、減省長遠復康、護理及照顧等經濟負擔,關愛基金需要肩負更大角色,包括透過為基金持續開源,擴大對癌症和不常見疾病藥物資助。

 

以治療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為例,雖然政府自2018年起先後引入3款針對性治療SMA的藥物並透過關愛基金「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 (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計劃為患者提供藥費資助,但礙於用藥門檻過於保守,導致現時仍有20-30名SMA患者未能使用相關藥物治療,為這些「有藥無得用」的家庭帶來巨大壓力與失落。當中以藥物「諾西那生」的適應症範圍為例,目前醫院管理局只允許0-18歲患有SMA第一型及第二型患者使用治療,有別於內地醫保覆蓋所有年齡、所有類型的SMA患者使用「諾西那生」的情況。據了解,由內地醫療專家編撰的《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縮症臨床診療指南》已明確就「諾西那生」對SMA治療的有效性給安全性給予I級推薦、A級證據的高度評價,是為內地醫保系統廣泛參考的依據之一。此外,不同國家包括德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對於SMA患者用藥治療的標準,尤其在年齡及型號限制均較香港寬鬆仁慈,相較之下本港SMA病人彷彿失去了「公平選擇」的權利。

 

正因不常見疾病有著個案稀少卻極待針對性治療的特殊狀況,關注組認為政府應積極維持醫管局藥物安全網,即關愛基金醫療援助計劃、撒瑪利亞基金等機制的資金水平及可持續性,鼓勵相關醫療單位納入更多新型藥物或更新已獲註冊藥物的適應症範圍,為病人「對症下藥」,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有鑑於來自社會各界捐款的比例遠較政府注資的部分低落,關注組認為政府必須增加對商界以及公眾募款的力度。針對公眾募款層面,關注組認為可參考新加坡政府的經驗,成立罕見疾病基金,並以配對方式(市民每捐1元,政府將配對3元)鼓勵市民參與,設立專項網站闡述計劃目的、資助流程、項目成果及基金財務狀況,讓市民清晰了解計劃的深遠意義,長遠改善政府注資與社會捐贈部分的佔比。

 

隨着香港人口不斷老化,相信癌症病人及重大疾病患者的數目將會與日俱增,因此相關預防宣傳與及早識別將顯得越發重要。因此,由基層醫療角度展開不同疾病篩查計劃尤其重要,關注組認為政府當局應着力增撥資源。同時,隨着針對不同病症,特別癌症及不常見疾病的新藥推陳出新,政府態當擴大藥物資助的範圍,涵蓋更多價格新型藥物,使病人得到更適切的治療。關注組期待在政府當局的大力支持下,病人個案可以逐步減少,病人的存活率和生活質素也可以進一步提升。

 

 

癌症策略關注組召集人

麥嘉欣先生2024年1月29日

4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