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策略關注組(下稱「關注組」)是一個跨界別,關注癌症及其他疾病防治的民間組織,自成立以來一直就政府當局及醫管局的醫療政策和服務安排提供意見,倡議香港引入更多世界最先進的醫療技術,造福市民大眾,並一直倡議透過公私營合作,善用香港社會的醫療資源,使由公帑承擔的醫療開支的使用更具效果和效率。
隨着香港社會老齡化,癌症或其他疾病的預防更形重要,若待市民病發時才動用資源作出治療,成本勢將對公共財政形成壓力。為此,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預防理應屬今年《施政報告》醫療政策的重中之重。
然而,倘若市民不幸彌患癌症或其他疾病,社會必然需要動用資源向病人提供最有效的治療。當今天照顧者議題已為社會廣泛關注,保持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生活質素、情緒狀況和自理能力,便顯得尤為重要,因這樣將大幅減輕照顧者承受的壓力。為此,我們主張政府當局投放資源引入最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案,保持癌症病人及其他病人在接受治療期間的生活質素。
同時,隨着香港與大灣區城市的交流不斷增加,不少香港市民已移居或計劃移居大灣區生活或養老,本少醫療方面的資助項目適用範圍亦已擴闊至大灣區。可是,居於大灣區的香港市民目前仍未能全面享受特區政府為市民提供的醫療支援,我們認為特區政府應就此作出積極且具體的回應。
乳癌防治
政府當局於2021年起推出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原定待計劃於去年年尾完結後作出檢討並推出新一期的計劃,惟政府當局至今仍未就有關先導計劃發出檢討報告,以及說明如何繼續推行香港的乳癌篩查計劃。要知道有關計劃在海外各國已相當普遍,亦已有研究指出乳癌篩查可有效預防及盡早介入治療乳癌個案,故我們期望政府當局在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有關篩查計劃。具體而言,我們建議政府當局:
· 擴大乳癌篩查計劃的涵蓋範圍,由只為高風險群組提供篩查服務改為涵蓋所有年齡介乎40至69歲的婦女,推行免費或資助篩查;
· 全面引入3D乳房X光造影檢查技術進行乳癌篩查,以增加檢查的準確度,並更有效發現婦女可能出現的乳房病變;
· 透過加強公私營協作模式,引入更多私營醫療機構參與提供乳癌篩查服務,以善用香港的乳房造影檢查服務名額;
· 加強公眾教育,鼓勵更多適齡婦女參與乳癌篩查;
· 盡早將HER2陽性乳癌藥物 Trastuzumab Deruxtecan納入安全網資助範圍,以便向更多符合條件的患者提供適切治療。
乙肝篩查及肝癌防治
政府當局數年前制訂了《病毒性肝炎行動計𠟱2020-2024》,惟有關行動計劃並未包含全民性的乙型肝炎篩查。據估計,現時香港約有四成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市民對自己屬帶病毒者並不知情,亦有帶病毒者即使知悉自己的狀況,卻未有採取任何跟進或治療。若放任此現象不作改善,15-40%乙肝患者將有極高風險演變成為肝癌患者,對本港醫療系統及患者的個人的生活質量與壽命均構成極大壓力。為此,全面的乙肝篩查、肝癌監測、以及相應跟進治療管理工作實屬不可或缺。為此,我們建議政府當局:
· 參考與香港情況近似的亞洲肝炎高併發國家或地區(例如:日本、台灣),推行更為普及的乙肝篩查計劃,分階段為1986年前出生的香港市民進行最少1次的免費或資助乙型肝炎病毒檢測;透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測試找出乙肝患者,在評估相關健康風險後,轉介至不同層級醫療系統進行跟進及治療;
· 為乙肝確診者導入恆常肝癌監察機制,並採用除了現行透過甲胎蛋白生物標記檢測(AFP)和肝臟影像超聲波檢查(US)的檢測組合外,加入異常凝血酶原生物標記檢測(PIVKA-II)檢測方式,以單獨/組合檢測形式為乙肝確診者、肝硬化患者及高風險群組進行定期監察;
· 針對擴大乙肝篩查後的乙肝患者上升數目,他們對後續肝癌監察需求必然更為殷切,政府應提供足夠服務量予病人接受服務;而為解決醫管局目前因超聲波檢查服務量不足所造成的延誤確診(肝癌)情況,建議當局應優先採用較易於社區執行、具成本效益及高準確性的AFP 混合PIVKA-II 檢測組合,以讓更多患者能夠定期按時監察,務求在癌變前或癌變初期便能洞悉病情,及早治療和管理;
· 針對部分肝癌患者目前無法定期或即時性進行腸胃鏡檢查,建議政府應參考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腸道協作),積極擴大公私營醫療機構在腸胃鏡服務上的合作範疇,即按病情分流公立醫院需要接受腸胃鏡檢查的病人,以縮短緊急或次緊急病人的輪候時間(例如:安排及資助非緊急肝硬化患者到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檢查),預留足夠服務量予情況較為危急的肝細胞癌患者,有助評估最新病情和及時銜接所需的手術或藥物治療。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的治療
目前醫院管理局已為三款脊髓肌肉萎縮症藥物提供藥物資助(安全網),惟相關資助皆設有病類及年齡限制,與內地及國際多國建議全年齡、全類型患者適用的用藥指引大相徑庭,尤其以藥物諾西納生(Nusinersen)的限制最大,現時醫管局只允許18歲以下尚未出現症狀的脊髓肌肉萎縮症、嬰兒期發病型脊髓肌肉萎縮症、以及兒童期發病型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透過藥物資助機制進行申請,導致18歲以上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無法取得相關藥物治療,部分患者由藥物2018年在港上市至今仍然處於苦等狀態,身體狀況每放愈下,情況令人擔憂。
關注組對於局方多次在回應立法會議員質詢時,引述本地專家小組對諾西納生(Nusinersen)及利司撲蘭(Risdiplam)在成年患者身上的實證數據不足的理由表示費解及遺憾,無疑忽視了內地及國際專家對SMA三型患者(成年患者)實際應用諾西那生及利司撲蘭治療後,出現顯著效用的實際治療數據。關注組要求局方盡快重新審視相關真實世界數據,並持續擴大相關藥物適應症範圍,以為亟待治療的脊髓肌肉萎縮症成年患者提供適切治療及藥物資助。
前列腺癌治療
根據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前列腺癌分別位列第3及第4名男性發病率及死亡率的癌症,當中超過3成患者發現時已為轉移(即已擴散)階段。這些前列腺癌患者的傳統治療方案多為荷爾蒙治療(ADT),治療成效有限,亦有機會出現抗藥性問題。
近年醫學界發展了新一代口服雄激素受體抑制劑(AR),原理是阻斷雄激素與其受體結合,能延緩及抑制腫瘤復發,適用於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或情況較嚴重的轉移性荷爾蒙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醫學研究證實,AR治療可聯合ADT治療以延長患者整體存活率,並且可延緩患者演變成mCRPC的情況,藥後生活質量亦遠較接受放射治療或化療的患者為佳。關注組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擴大前列腺癌藥物的適應症範疇,為符合資格人士(即已擴散前列腺癌患者)提供口服雄激素受體抑制劑(AR)藥物資助,保障男士健康,並為有需要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肺癌篩查
肺癌是香港癌症中死亡個案最高的癌症,2021年因肺癌死亡的個案佔總癌症死亡數字的四分之一,因此肺的防治相當重要。近年已有研究顯示以低劑量放射檢查技術進行肺癌篩查可減低肺癌的死亡率20%。與其他癌症篩查計劃相似,肺癌篩查可在較早時間發現潛在甚至已病發的肺癌患者,並及早採取適當的跟進。早期介入對肺癌病人的治癒率和存活率均有裨益。再加上肺癌早期病徵並不明顯,全面和有效的篩查顥得更為重要。
為此,我們建議政府當局考慮引入肺癌篩查,並參考其他癌症篩查計劃的形式,以先導計劃和公私營合作的方式進行,以減輕公共醫療系統治療肺癌的財政負擔以及減低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
「1+」藥物審批機制
政府於去年11月起實施「1+」藥物審批機制,允許已在國內註冊、並取得正面醫療實證,針對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藥物有條件在港註冊。政策實施至今已先後引入數款藥物,為香港病人帶來更多治療選項。
關注組非常歡迎醫務衞生局的政策願景,並建議當局在政策實施一年後進行檢討,積極擴展「1+」政策底下的藥物數量,並簡化申請註冊及審批流程,讓更多適合亞洲及華人體質的新藥能更快引入香港市場並納入醫院管理局之藥物名冊(例如:治療腎性貧血的新型口服藥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經過充分驗證),進一步提升香港醫療水平,為病人提供可負擔、更適切的治療方案。
建立創新醫療保險機制 加強癌症及罕見疾病患者藥物支援
當前,公立醫院的藥物安全網主要仰賴「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前者資助價格相對溫和的藥物,後者則聚焦於價格較為高昂的新型藥物,尤其是癌症及罕見疾病用藥。然而,面對人口老化及醫療需求急遽攀升,這兩大基金已面臨相當的財政壓力。
以自2011年設立的關愛基金為例,其運作資金來源為政府注資及社會捐款,比例約為10:1。截至2024年4月,基金結餘約109.3億元,扣除待執行計劃款項後僅剩約74億元,基金的長遠可持續性令人深感憂慮。鑒於社會面臨諸多新挑戰,以至配合政府推出的政策思維——如透過尖端醫療守護市民健康、降低長期復康、護理及照顧的經濟負擔。關注組認為政府亟需開拓創新醫療融資方案,當中包括建立重大醫療保險保障制度,擴大對癌症和罕見疾病藥物的資助範圍,以便持續引進各類先進療法(如CAR-T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在為患者提供最適切治療的同時,也能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近期在報章專訪中透露,政府正在檢討公院收費,當中包括引入類似保險概念,以更好支援重症、急症及弱勢病人,為治療費用「封頂」,杜絕「因病致貧」的悲劇。關注組對此表示強烈認同,並期望政府能藉此契機,積極考慮優化「自願醫保計劃」,推出「自願醫保計劃2.0」,納入重大疾病風險池及相關保障範疇,讓全港市民均能參與投保,未雨綢繆。
事實上,由國家或地區政府推行重大醫療保險保障機制已有先例可循。以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近十年來推出的286款「惠民保」為例,已有3億人投保。「惠民保」屬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由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指導,保險公司商業化運作,與基本醫療相輔相成。其特點為「低保費、低門檻、高保障」,旨在「保大病、保重病」,正切合香港當前公營醫療系統所面臨的藥費挑戰。
以「深圳惠民保」為例,自2023年5月推出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參保人數已突破550萬。其年度保費僅為每人88元人民幣,不設病種、既往病史或年齡限制,並採用免賠額制度,專門針對高額治療費用進行報銷。例如,對於已納入醫保目錄的罕病藥物,可報銷80%,年度上限為120萬元;部分未納入醫保目錄的罕病藥物亦可報銷70%,年度上限為50萬元,為眾多患者重燃希望。關注組建議當局參考此模式,並透過退稅優惠或允許使用部分強積金供款等方式,積極鼓勵市民投保。考慮到香港市民的收入中位數較高,政府或有更大空間調整保費上限,從而優化免賠額及可報銷項目,實現「與民攜手、保健安康」的醫療願景。
鑒於罕見疾病案例稀少但亟需針對性治療的特殊性,關注組認為政府在推動創新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應大力擴充醫管局藥物安全網,鼓勵醫療單位引進更多新型藥物或擴大已註冊藥物的適應症範圍,為患者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關注組懇切呼籲行政長官審慎考慮上述建議,積極構建創新醫療保障制度,適時引進先進療法,為亟待治療的癌症及罕見疾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援,減輕他們的藥費負擔,進一步守護全民健康。
癌症策略關注組
2024年9月17日
Commentaires